接上篇:
缓存/持久化
和RDD一样,DStream中的数据也允许被持久化到内存中,使用persist()方法就会自动将DStream中的RDD持久化到内存。这在数据需要被多次使用的时候是非常有用的,一些基于窗口的操作如reduceByWindow和reduceByKeyAndWindow和一些基于状态的操作如updateStateByKey,这些操作默认情况下是自动会被持久化的,不需要手动调用persist()方法。
从kafka,flume,sockets等数据源接收到的数据默认的持久化级别是将数据进行拷贝放置在两个节点中,这样就可以达到容错的目的了。
检查点
有状态的操作都是在多批数据上进行操作的,例如那些基于窗口的操作和updateStateByKey。由于有状态的操作会依赖之前的数据,所以它们会持续的累积元数据,为了清理这些元数据,streaming支持定时checkpoint并将中间数据保存到HDFS中。但是checkpoint会增加保存到HDFS的代价,这会使进程间通信的时间更长。因此checkpoint的间隔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当设置为1秒,那么为每块数据进行checkpoint显然会减少吞吐量,相反的,当间隔时间较长时,那么每个任务的数据量就会急剧增加。一般情况下,应该将checkpoint的间隔时间设置为sliding间隔时间的5-10倍。
为了启用checkpoint,必须提供HDFS路径用于保存RDD数据:
checkpoint的间隔时间设置如下:
部署应用程序
spark streaming应用的部署和其他的spark应用是类似的,当使用kafka,flume等数据源时需要将这些额外的包及其依赖包都添加进去。
如果一个正在运行的streaming应用需要升级(即添加新的代码),有两种可能的机制:
监控应用程序
当StreamingContext被使用时,spark的webUI会显示出Streaming标签,这个标签中会显示正在运行的接收者的统计结果(如接收到的记录,接收错误等信息)和数据块处理信息(如处理时间,队列延迟时间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监控streaming应用的运行进度。
下面两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时间和调度延迟。处理时间是处理每个数据块的用时,调度延迟是当前数据块等待被处理的时间。如果数据块处理时间始终都大于数据块等待被处理的时间,那么可以说明这个系统不能及时的处理数据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数据块的处理时间。
spark streaming程序的运行进度也可以通过SteamingListener接口进行监控,它可以得到数据接受者的状态和处理时间,但是该接口是正在开发的接口,需要谨慎使用。
性能优化
如果想要spark streaming获得更好的性能那么需要一些优化手段,这节主要是讲如何通过参数和配置选项来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就是:
1.减少每批数据的处理时间以提升集群资源的使用率
2.合理设置每批数据的大小以便能被尽快的处理
减少数据的处理时间
在spark中有一些选项是可以使数据的处理时间减少的:
数据接收并行度
从kafka,flume等数据源接收到的数据需要反序列化和存储到spark,如果数据接收成为系统的瓶颈时,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数据接收的并行度了。每个输入DStream会创建一个独立的接收者(该接受者运行在worker机器上)接收独立的数据流。同时接收多个数据流可以通过创建多个输入DStream和从数据源中接收不同分区的数据流来实现,比如可以将一个单独的kafka输入DStream接收两个topic的数据改为两个不同的kafka输入DStream,每一个只接收一个topic的数据,这就需要在workers机器上运行两个接收者了,因此就实现了并行接收数据和提高吞吐量的要求了。这里的多个DStream可以被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DStream,然后转换操作就可以运用到这个独立的DStream上了:
另一个参数需要考虑的是接收者的合并成块的间隔时间,对接收者来说,接收到的数据在存储到spark的内存之前会将数据进行合并成块,块的数量决定了处理接收到的数据的任务的数量。合并成块的间隔时间通过spark.streaming.blockInterval来设置,默认为200毫秒。
使用多个输入DStream接收数据的可替代做法是显式的将输入数据流进行重新分区(使用inputStream.repartition(
数据处理并行度
如果在计算的并行任务数量不够多的话那么集群的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利用了,例如,像reduceByKey和reduceByKeyAndWindow等分布式reduce操作,默认的并行任务数量由spark.default.parallelism属性确定。所以可以通过设置该属性来改变并行任务数量
数据序列化
数据序列化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需要获取批数据的大小时:
任务部署压力
如果每秒中部署的任务数量很高的话,那么将任务发送给从机器的压力会很明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少压力:
正确设置批数据量
为了使spark streaming应用程序在集群上能够稳定的运行,系统必须能够尽快的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换句话说,批数据必须被尽快的处理。
由于streaming计算的特殊性,批处理数据的间隔时间会对维持数据频率带来很明显的影响。例如,之前的Wordcount例子,系统可能会每2秒报告Wordcount,并不是每500毫秒。所以需要设置批处理间隔时间来维持期望的数据频率。
确定批数据量的一个好的方法是可以通过测试保守的批处理间隔时间(5-10秒)和低数据频率,为了验证系统能够保持指定的数据频率,可以检查端到端的延迟时间,如果延迟时间和批数据量是可比的,那么该系统就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延迟时间一直在增长,这意味着该系统不能跟上数据频率,该系统就是不健壮的。所以可以增加数据频率或者减少批数据量来维持系统的健壮性。注意,短暂的出现延迟时间的增长可能是因为临时数据的频率增加,只要延迟时间会回到一个较低的值(例如小于批数据量)就是正常的。
内存优化
优化内存使用和GC行为在之前也讲过,这节主要是一些相关的优化选项:
容错属性
RDD是不可改变和可重新计算,分布式的数据集,每个RDD会记住那些操作以实现容错功能。
如果任何的RDD分区由于worker节点挂掉而丢失的话,那么该分区会使用继承的操作从原始的容错数据集被重新计算。
worker节点失效
基于哪个输入源被使用有两种失败行为:
1.使用HDFS作为输入源-如果数据是存储在HDFS中,所有的数据会被重新计算,这样就不会有数据丢失了。
2.从网络接收数据-那些像kafka,flume等数据源,接收到的数据在集群的节点之间被复制(默认会被复制两份)。所有如果一个worker节点失效,那么系统会从剩下的那份拷贝数据重新计算。然而,如果运行网络接收者的worker节点失效的话,那么一小部分的数据会丢失,因为在某个时刻接收到的数据还没来得及被复制到其他节点上,失效后接收者会在另外一个节点重新运行并继续接收数据。
只要所有的数据使用继承的确定操作而成为RDD后,任何的重新计算操作都会是相同的结果。因此,所有的DStream转换操作是只有一个含义的,也就是最后的转换操作结构式相同的,即使有worker节点失效。然后,像foreachRDD输出操作有至少一个含义,也就是说在worker节点失效的情况下任何的转换数据会被多次写入外部实体中。
driver节点失效
spark streaming允许streaming计算在driver节点失效的情况下能够重新使用。spark streaming会定期将元数据信息通过StreamingContext写入HDFS中,该功能可通过ssc.checkpoint(
为了能使spark streaming程序恢复工作,必须遵守以下两点:
1.当程序第一次启动时,会创建一个新的StreamingContext,建立号所有的数据流后然后调用start()方法。
2.当程序在失败后重新启动时,会从之前的checkpoint数据在checkpoint目录(即HDFS等文件系统)中重新创建一个StreamingContext。
使用方法如下:
如果checkpointDirectory目录存在的话,那么context会从checkpoint数据中重新创建,否则functionToCreateContext会被调用并创建一个新的context。
也可以通过new StreamingContext(checkpointDirectory)方法显式从checkpoint数据创建StreamingContext并开始相应的计算。
注意:如果spark streaming程序被重新编译了,必须创建一个新的StreamingContext或者JavaStreamingContext而不能从checkpoint数据重新创建,因为如果数据是在重新编译之前产生的会导致从checkpoint数据创建context失败。所以必须确保checkpoint目录在重新编译代码之后每次被显式删除。
spark的standalone模式会自动恢复driver节点,所以spark应用在失败后会被重新启动。这可以通过将Wordcount例子部署在standalone模式中并杀死java进程(DriverWrapper),driver会自动重新启动并且Wordcount会继续工作。其他的模式下必须手动通过其他机制重新启动driver。